首页  研究队伍  实验室介绍  新闻动态  项目介绍  研制进展  科普及前沿动态 
  科普及前沿动态
 
 首页 
 研究队伍 
 实验室介绍 
 新闻动态 
 项目介绍 
 研制进展 
 科普及前沿动态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 大视场白光扩展日冕仪研制> 科普及前沿动态> 正文
 
国内外同类仪器发展现状和趋势
2020-11-25 16:53     (点击: )

由于日冕的亮度相对太阳光球来说非常微弱,因此在日冕仪发明之前,人们只能利用日全食期间才能对日冕进行光学观测。日冕仪的主要原理是利用一组特殊设计的遮光器,将日面及低日冕部分辐射挡住,从而观测微弱的扩展日冕。然而,地面上对日冕的观测受大气散射的影响非常严重,即使在空气非常稀薄的高山地区,大气散射的量级仍然达到10-6 B量级。然而1.5 R时日冕的亮度已达到2×10-7 B量级。故除日全食情况外在地面很难观测到1.5 R以外的日冕,并且由于受制于大气条件和昼夜效应,达不到连续不间断观测和在大空间范围对日冕结构进行跟踪的目标。这一目标只可能在太空中实现,因为在太空中大气散射对观测的影响可以完全消除,仅受仪器杂散光的影响,使得对日冕的观测可以达到距离太阳更远的区域。

国际上很早就开始了对日冕的观测,同时日冕仪也经历了不断改进的过程。1930年,Lyot发明内掩式日冕仪开始了非日全食情况下的高海拔地面日冕观测(Bernard, 1939);1963年,美国海军实验室(NRL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)小组首次将日冕仪通过探空火箭升空对日观测(Tousey et al., 1967,使用锯齿型外掩体的日冕仪首次得到外日冕的照片;1964年,美国高空观测站(High Altitude Observatory,简写为HAO) 成功进行了气球实验’Coronascope II’,并首次应用三圆盘型外掩式日冕仪得到中冕的图像(Bohlin, 1970);1971-1974年发射的OSO-7装载的日冕仪首次对日冕进行日常观测,并首次观测到大耀斑造成的CMEs现象(Koomen et al., 1975; Koutchmy et al., 1988);1980年,太阳极大年计划(Solar Maximum Mission,简写为SMM)宇宙飞船装载新一代的日冕仪开始观测(Bohlin et al., 1980)。

1995年,SOHO (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)同时装载了LASCO(The Large Angle Spectroscopic Coronagraph)的三个日冕仪(C1C2C3)升空(Brueckner et al., 1995),首次使得日冕仪的观测视场达到30个太阳半径,并在LASCO-C1日冕仪中加入了法布里-泊罗干涉仪(Schwenn et al., 1997)。但C119986月的SOHO丢失事故后无法再恢复工作(Erdélyi et al., 1999)。幸运的是LASCO日冕仪中C2C3在事故恢复后仍能良好的工作,且迄今为止已工作近20年,现仍在为日地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学研究提供十分有价值的数据。


2006年,STEREO (Solar TErrestrial RElations Observatory)包括的两颗卫星分别装载SECCHI(Sun Earth Connection Coronal and Heliospheric Investigation)8个日冕仪(分别为Cor1aCor1bCor2aCor2bHI1aHI1bHI2aHI2b)(Howard et al., 2008)。其中的HI ( Heliospheric Imager )日冕仪是日冕仪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。HI日冕仪利用侧面遮拦对太阳日冕一侧成像的方法对15~330个太阳半径范围的日冕空间进行成像,并首次获得日地空间范围内的日冕像(Harrison et al., 2005)。Cor2日冕仪在发射后不明原因使得日冕仪中的内掩体偏离外掩体,无法完全遮挡住外掩体,其中较为严重的Cor2b内视场由2.5 R变为一侧4.1 R,一侧3 R,并增大了杂散光(Frazin et al., 2012)。图1为百级超净间中的SECCHI中的Cor1照片,图2所示为SECCHIHI日冕仪结构图。

目前,随着CCD分辨率、动态范围、玻璃加工及机械加工技术等的发展,日冕仪的各项参数指标如视场、分辨率或杂散光抑制水平等都在不断的提高。表1列出了以及成功发射的几个典型的日冕仪的技术参数。

1. 典型日冕仪的主要技术指标

空间日冕仪

视场

分辨率

掩体及日冕仪类型

杂散光水平

OSO-7 (1971-1974)

2.8-10 R

180″

三圆盘型外掩透射式

10-10 B

Skylab (1973-74)

1.5-6 R

5″

三圆盘型外掩透射式

3.5×10-10 B

SMM

(1980-1989)

1.6-6 R

10″

三圆盘型外掩透射式

5×10-10 B

SOHO

/LASCO (1995 - )

C1:

1.1-3 R

5.6″

内掩反射式

10-8B

C2:

1.5-6 R

C2: 11.4″

C2:多螺纹型外掩透射式

C2: 5×10-11B

C3:

3.7-30 R

C3: 56.0″

C3:三圆盘型外掩透射式

C3: 1×10-12B

Coriolis/SMEI

(2003-2011)

70R-∞

(160°×3°)

0.5°

矩形刀口挡板体系

10-15 B

STEREO/

SECCHI

(2006- )

Cor1:

1.3-4R

3.75″

内掩透射式

Cor1:1.1×10-7B

Cor2:

2.5-15R

14.7″

多螺纹型外掩透射式

2×10-11B

HI1:

15-90R(扇形)

70.0″

平行刀口侧面遮拦透射式

3×10-13B

HI2:

70-330R(扇形)

4′

平行刀口侧面遮拦透射式

10-14B

目前为止,国际上,美国、法国、德国、日本、英国、苏联、比利时、西班牙等国均有空间日冕仪发射升空,可以说,国外几乎所有重要的太阳综合观测卫星平台均装备了日冕仪。在我国,日冕仪装备长期以来处于空白阶段,随着我国自主空间天气探测的逐步开展,日冕仪的研制在2007年开始提上议事日程。目前,国内已研制完成了地基日冕仪,并正在展开空间日冕仪的研制,主要包括围绕“夸父计划”(Tu et al., 2008)的白光日冕仪(视场为15 R),和围绕太阳极轨射电望远镜计划(the Solar Polar Orbit Radio Telescope,简称为SPORT)(Wu et al., 2006)的日球成像仪和日冕仪。其中,夸父白光日冕仪与SPORT日冕仪类似,技术上研究较为详细。而SPORT日球成像仪的研制比较初步。

本项目提出的大视场扩展日冕成像仪正是在前期SPORT日球成像仪的初步研究基础上,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创新性设计,以研制完成完整的原理样机,并为将来的工程阶段研制做好准备。目前对日冕进行全周向观测的日冕仪最大视场也仅为30 RSOHO/LASCO C3),对太阳侧面成像的STEREO日球成像仪仅在扇形情况下能够对330 R的日冕及行星际空间进行观测。因此,本项目拟研制的大视场全周向日冕仪在国际上尚属首次。


关闭窗口